臺史博將臺南市立圖書館的《臺南新報》紙本復刻編輯,並復刻出版。臺南新報為日治時期臺灣三大報之一,紀錄了過去臺南的鮮活印記,內容包含臺南歷史、文化、物產等,也大量刊載了臺灣宗教、民俗、音樂、戲曲、遊藝等活動的報導,反映了日治時期臺灣社會情形與庶民生活概況。
本資料庫影音來源可分為社會大眾捐贈及臺史博研究計畫。捐贈資料有紀錄片導演洪維健所拍攝的臺灣人物訪談、臺灣地景紀錄。而臺史博自籌設期以來蒐集、研究之相關影音檔案如一系列臺灣民俗工藝和信仰之紀錄影音,亦將在資料庫中呈現。本資料庫透過系統性地整合臺史博所藏之影音資料,使社會大眾藉由各主題之影音資料「看見」臺灣人的生活樣貌,以理解臺灣土地的歷史與記憶。
「樂為世界人」線上展覽網站,全面收錄2021年文協百年紀念推出的「樂為世界人:臺灣文化協會百年紀念特展」內容,更運用網路平臺特性,展出現場展覽看不到的文物細節,以及珍貴的百年前演講與歌謠錄音。在這個中英雙語版的網站中,觀眾將可不受時空限制,一手掌握文協的故事。
地名即是人們生活過的痕跡,一個地名的背後,往往有著人與人、文化與文化互動的故事。母語地名故事線上展覽,即是以人群互動為主軸,以臺灣多元文化族群的母語傳述地名的故事,呈現文化交織的經驗與觀點,並提供創建地名功能,使用者也能記錄下自己的地名故事,共同建立持續流動的地名記憶。
記錄2005年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委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所進行的館藏「日據時代電影資料整理及數位化計畫」修復計畫。
1624年,曾經被認為是展開臺灣歷史的年份,而今我們有許多不同的角度,可以反省這個看法。在2024年,臺史博特別以「跨1624」的概念,展開一系列的行動。
「臺灣史新手村」是一部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員的共筆作品,向社會大眾、國際友人們,介紹臺灣的歷史。 我們突破既定的時代框架與印象,從文物或人群的故事出發,行文之間從對讀者的提問開始,講述臺灣社會文化動態的歷史,並且側重臺灣與世界的互動,提供讀者認識臺灣歷史的入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