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,故事臺灣學院全台徵募22位青少年,並透過他們的眼睛看見走過臺灣歷史的「領路的人」。
恰巧今年有兩組青少年選擇都挑選了藝術工作者作為他們心中的「領路的人」。
藝術是社會的倒影,藝術工作者也往往透過其作品回應時代。導師吳緯婷帶著青少年在收整訪談及歷史資料後,以領路的人的生命為體,透過青少年們的眼睛與感性,創作出兩首具有節奏、觀點與感念的詩作。
再興高中的同學們正式以「詩歌」表現的組別並以【 陳爺爺與陳爺爺 】為題,呈現大家再熟悉不過的陳澄波。
不論在藝術或政治上,陳澄波先生都可說是臺灣歷史的領路人。帶著對臺灣過往歷史的好奇,同學們訪談同樣見證時代的陳澄波之子陳立栢先生,從訪談中滿溢的情感構築出一幅幅歷史畫面。
陳澄波的姓名在臺灣曾是不可被提起的姓名,如今同學們回顧歷史,將原先被掩蓋於歷史黑暗的道路掀開,拾起故人記憶,並透過創作重新呈現於觀眾眼前。
以下是同學們書寫的策展論述及他們對領路的人的介紹:
陳澄波,臺灣嘉義人;生於日治時期始、逝於臺灣光復兩年後,為臺灣重要本土畫家。曾於東京美術學校就讀,在學期間成為第一位以油畫入選帝展的臺灣人。也曾於上海任教,後因一二八事件回臺。返臺後創立臺陽美術協會,在國民政府來臺後多次上書訴求完整藝術教育,也因而參選參議員。二二八事件時擔任和平使與政府調解被誣陷為煽動者,被拘禁逼供幾日後,於嘉義市遊街示眾並被槍決,在之後的白色恐怖和戒嚴時期成為禁忌話題。其家屬致力於保護和撰寫資料。多年後相關作品和資料得以公開,其對臺灣藝術界的影響力到現在仍推動著藝術教育發展。
領路者,為領導眾人前進的先行者。藝術,是文化和智慧的結晶,卻在物質化社會中變得一文不值。陳澄波先生曾為藝術多次向政府提案完整臺灣藝術教育、參選參議員試圖改變,最後因對這片土地的熱愛犧牲,這精神是讓我們所尊敬的。其後代也致力於撰寫、完整資料、還原史實。這樣的影響力使我們相當佩服。因此,我們用文字訴說陳澄波先生的故事。我們將陳立栢先生的口述精簡後以時間線排列,穿插畫面、物品描述和第三視角的見解。希望觀眾思考文字之意義,延伸出個人觀點,而不是完全接收敘寫者的看法。這是我們所希望、並策劃這個計畫的原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