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萬春香行創立於光緒21年(西元1895年),最初位於保安宮附近,名為「玉梅香行」。後遷至永福路並改名為「吳萬春香行」。民國107年4月因內部紛爭,再次遷至民權路,靠近大天后宮與武廟等廟宇。
店面左邊擺滿紅紙包裝的線香、香品櫃,右邊則是保留前身酒吧的吧檯,展示香具與進口香。詢問得知,手作線香除了檀香、沉香等,還會加入中藥增添香氣,並曝曬防潮,且紅紙包裝想法來自香鋪第二代吳森源的妻子陳蓮,發現塑膠袋會吸收掉香的氣味,因此決定用紙袋保留香氣。
1970年代十大建設使臺灣挺過石油危機經濟好轉,更有餘裕投入宗教祭祀活動,線香需求大增,許多廠商開始添加化學香精以降低成本。吳萬春香鋪為保留傳統技藝,在第4代致力於推廣香藝文化,包括生活薰香系列與文創商品,並開辦文化推廣系列,傳承百年香藝。
阿公的磅秤 / 創作者:呂致遠 / 數位物件授權:CC BY-NC 3.0 TW + / 建檔單位: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@ 國家文化記憶庫
曾濟美,《臺灣斗南曾濟美祈安香商標》(臺南: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,1895~2019),2004.028.3220。
(左圖)百和堂,《鹿港百和堂老舖萬年香》(臺南: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,1945-),2003.008.0599。
(右圖)〈新山檀香〉,yahoo!拍賣。
大楊地區的製香產業 / 創作者:吳長錕 / 貢獻者:詮釋資料權利提供者-吳長錕;典藏物件權利提供者-吳長錕 / 數位物件授權:CC BY-NC 3.0 TW + / 建檔單位:台中市政府文化局 @ 國家文化記憶庫
〈新港香功九式〉,新港香藝文化園區。
(請至新港香藝文化園區官網線上閱覽圖片)
《南宋以後 (傳宋姜氏鑄)銅方爐》(臺北:國立故宮博物院藏,南宋),K1A000437N000000000PAD。
《玉鼎式爐》(臺北:國立故宮博物院藏,清),故玉003990N000000000。
《清 乾隆 御製香盤詞銅香盤》(臺北:國立故宮博物院藏,清),K1D000838N000000000PAC。
《檀香爐》(臺北:國立臺灣博物館藏,1908~1945),AH000074。
(請至國家文化記憶庫2.0線上閱覽圖片)
緣起於清同治11年,先祖遠從泉州渡海來臺,從事棉布商與染物業。先祖高標梅於清光緒21年(西元1895年)開設香行,最早在保安宮附近開店,店名為「玉梅香行」。後來因祖父過繼吳姓好友,才將店址遷到永福路祀典武廟前,並由先祖高標梅更名為「吳萬春香行」,至今已127年。 百年傳承香舖,百年來遵循古法,以天然用料、純手工製作傳統線香,成為珍貴的府城百年傳統工藝。舊址(永福路二段217號)營業至107年3月底,並於4月1日遷址至附近的民權路二段253號。過往的傳統與堅持,是百年傳承香舖未來繼續前進最大動力!
參考資料:〈關於我們〉 ,百年傳承香舖(吳萬春第四代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