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金泉成」為位在臺南市區的雜糧行,以販售五穀雜糧、肥料為主。該店創立於日治時期,至今已有116年的悠久歷史,店面的仿巴洛克式建築即為時代的佐證。民國60年代,我國經濟起飛,人民的經濟狀況隨之好轉,雜糧行的生意因此盛極一時。然而,經濟起飛卻也造成各大賣場與超商陸續崛起。自民國80年代始,雜糧行客源被大量分食,一度由盛轉衰。不過在歷任老闆的積極轉型下,實惠的價格與優良的品質仍使得此店得以屹立至今。
研究員們親自造訪金泉成取材與訪問,尋得四件雜糧行內常見的器具—算盤、電子秤、塑膠袋、匾額招牌,並延伸探討其背後的「器物變遷史」。其中,算盤為過往雜糧行內重要的計算工具,如今多改為使用計算機;戥秤、彈簧式磅秤與電子秤除了是器物變遷的見證,亦是不可或缺的衡器;透過雜糧包裝從麻袋到塑膠袋的演進,則可一窺消費者消費習慣的改變;刻有店名「金泉成」三字的匾額招牌不僅呼應著該店的悠久歷史,也是中國漢文化影響下的產物,同時也可與日治截然不同的招牌風格進行比較。
以下均以研究員自金泉成內尋得的物件為基礎延伸,欲呈現雜糧行內常見器具的前世或今生。研究員將按物件年代排列順序,且每三個物件為一組。
《算盤》(臺南: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藏,1931~1945),2009-001-0001。
(請至國家文化記憶庫2.0線上閱覽圖片)
古老的計算機 / 創作者:交通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/ 數位物件授權:CC BY-NC 3.0 TW + / 建檔單位:新竹市文化局 @ 國家文化記憶庫
《戥秤》(臺南: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,1895~1945),2011.025.0249.0002。
傳統茶葉度量衡工具~彈簧磅秤 / 創作者:照片拍攝者:蔡政信 / 數位物件授權:CC BY-NC 3.0 TW + / 建檔單位: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@ 國家文化記憶庫
臺灣總督府米穀局,《臺灣總督府米穀局麻袋》(臺南: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,1895~1945),2005.010.0218。
台北市迪化街雜糧行香鋪茶行中藥行 / 創作者:唐根禮 / 出版者:行政院新聞局 / 其他貢獻者:農復會@ 國家文化記憶庫
(請至國家文化記憶庫2.0線上閱覽圖片)
陳浚源,《昭和15年劉「順源」號招牌匾額》(臺南: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,1940~1940),2005.006.0449。
《金鳥鐵招牌》(臺南: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,1895-1945),2004.028.0972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