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ading
跳到主要內容
:::

自主學習歷史探究教材「探索記憶所繫之處」開發歷程

臺史博「看見臺灣故事」在113年為青少年開發了三款自主學習歷史探究教材,期待帶領國中、高中、高職及自學生「憑己之力」,以顏色、聲音、空間為線索,挖掘更多臺灣故事。空間組教材「探索記憶所繫之處」,由臺史博、藝術家林彥翔、黃一軒、楊珮菁、王清美與害喜影音綜藝共同開發設計。

自112年7月歷經顏色、聲音、空間組教材的集體共備後,藝術家與教師進入分區共學工作坊,共同討論主題教材的學習目標及教學活動設計,並在大量的素材與案例實作中,據此發展可能的教材設計,完成測試版主題教材。接著由共學教師將測試版教材帶進校園,實際入班試教,並根據試教結果,繼續修調教材內容,歷經近一年的開發過程,最後完成從空間探究臺灣歷史的特色教材。

以空間探究歷史的創作思考

空間組教材從藝術家林彥翔的創作方法出發,在集體共學工作坊中,林彥翔以其於桃園航空城的「空城現場」藝術計畫為例,以《奇跡咖啡...奇跡...咖啡...奇跡............》作品說明創作中以物件探索空間,再由空間表現歷史的方法。

藝術家在進入停業的桃園奇跡咖啡店中,首先觀察遺留物件與現場狀態,包括外觀、建築風格、光線與痕跡等,建立空間基本概念。而現場的塑膠層櫃、菜單、新聞剪報、飛機殘骸等被遺落的物件,透過創作,讓這些即將壞毀的物件得以在時間中擴延與傳遞。除了對於現場物件的關注外,也藉由訪談,從人的記憶中,補充已無法再現的空間細節。

探索空間的意義與方法

在藝術家與教師的分區共學工作坊中,從定位教材教學目標開始:在「空間的變遷」與「人與空間的關係」中指出空間的意義,以及讓學生在觀察研究人、時間與空間之後,據此建構個人史觀。

接著則開啟關於觀察、體驗和感受空間的方法討論,包括實地走訪、google map、人進入空間中的互動、文學想像等。也透過國家文化記憶庫、臺灣百年歷史地圖、期刊報紙等數位資料庫的使用,發現空間在歷史變遷下的集體記憶,並以人物訪談,獲知與空間相關的個體記憶,在交叉探究下,以此建構自我對於空間的詮釋。

空間實作、教材設計、測試與完成

藝術家與教師以上述方法,選擇特定地點進行空間實作,包括大順陸橋、臺中女中排球場、南山臺南廣場與成長經驗中的畫室等,從實地田野經驗中,討論探索空間的各種方式,最後共同規劃出測試版教材;請學生選擇一個熟悉空間,根據個人感官與新舊細節,書寫空間記憶,並經由實地走訪、現場拍照紀錄空間歷史痕跡,也透過搜尋工具的使用,發現空間在其他年代下的樣貌。共學教師則帶著測試版教材,實際入班測試,並根據測試結果修調為正式版教材。

正式版主題教材以佳都美髮理髮廳為範例,將立體空間攤為平面圖、店內物件轉換為物件影像圖卡,讓學生根據圖卡資訊,推測與還原空間可能的樣態,同時也邀請學生回到自身熟悉的空間,以記憶為線索,跟隨教材引導,展開跨越時空的觀察與探索,發掘空間所承載的臺灣故事。

最近更新:2024-10-12

回到頁首-ic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