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ading
跳到主要內容
:::

2024故事臺灣學院「聲音裡的女人與浪子」工作坊歷程

青少年與藝術家、研究員共學:聲音探索歷史的創作與分析方法

2024年故事臺灣學院的「聲音裡的女人與浪子」工作坊,由藝術家雪克擔任導師、臺史博研究員黃裕元為研究指導,帶領8名青少年學員,在為期三天的共學課程中,以歌曲分析與聲音創作,重探臺灣歷史。

工作坊先由導師與研究員為學員介紹以聲音探索歷史的方法:黃裕元研究員以臺史博的「當我們望春風:臺灣流行音樂90年特展」展覽為例,說明臺灣人琅琅上口的《望春風》,在各年代不計其數的改編中,從各自差異的歌唱詮釋與歌詞解讀,映照出多重面向的歷史指涉。導師雪克則以《回魂記》創作計畫為例,以擁有特殊歷史脈絡的寶藏巖為拍攝地點,提取臺灣三部經典電影中的三個角色,分別哼唱《多少柔情多少淚》、《何日君再來》與《黃昏的故鄉》等知名混血歌曲,引導學生思考其中可能指向的意識形態與文化認同。

與「浪子」、「壞女人」相關的各年代流行歌曲分析

在了解創作與分析方法後,以「浪子」與「壞女人」為主題,邀請學員從自身印象提出與兩主題相關的關鍵字,接著從導師提出的研究關鍵字為出發,查詢相關的歌曲研究文章以及被分析的歌詞段落,使學員從相關文論中,認識分析歌曲的方式,以及可觸及的多元角度。

接著則進入1930年代至2020年代與兩主題相關的歌曲分析之中,透過搜尋《女性新風景》、《放浪人生》、《母系社會》、《迷途羔羊》、《Ho(l)e》等流行歌,在紀錄歌曲基本資訊後,進一步分析敘事主題、音樂類型、曲式結構等,以及如此創作安排下,試圖建構的「浪子」與「壞女人」形象。

各年代歌曲之間的交叉分析與資料補充

除了單曲分析外,請學員進一步交叉分析各年代的流行歌曲,並引導學生思考臺灣各時期塑造「浪子」與「壞女人」的形象差異,現在的我們又會如何看待這些過去的詮釋。而按時序排列的各年代歌曲,也間接展現了臺灣性別意識甦醒的過程:從受限社會傳統、勇於突破框架以至銳利批判的發展歷程。

完成各年代的歌曲分析後,各組開始進入podcast與歌曲創作之中,並與黃裕元研究員分享歌曲探索成果,以及預計的創作呈現,研究員在聆聽後補充分享臺灣作詞家葉俊麟與「浪子」相關的歌曲,並為podcast提供音檔材料。

共學成果:Podcast與原創歌曲創作、歌曲分析手冊

工作坊最後,聲音組學員共創作了四件作品與歌曲分析手冊;Podcast分別為「尋跡電臺——臺灣音樂中的她們」以及「尋跡浪聲」,結合工作坊中的歌曲探究成果與學員創作,談論各年代「壞女人」與「浪子」相關歌曲,以類電台節目的方式,將歌曲介紹給聽眾。

原創歌曲則是《一介浪人》與《致不同樣子的妳》兩首;《一介浪人》汲取工作坊的各年代歌曲元素,彼此串連、創造新曲;《致不同樣子的妳》則如同容器般,將各種女性生命經驗收納其中, 使不同年齡、不同面貌的女性均能感同身受。從各年代「壞女人」與「浪子」兩種極端的性別形象的歌曲梳理下,也照見了從扁平的傳統刻板印象、女權意識逐漸抬頭,以至性別平權所經歷的漫漫長路。

最近更新:2024-10-12

回到頁首-ic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