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ading
跳到主要內容
:::

2024故事臺灣學院「異色島」工作坊歷程

青少年與藝術家、研究員共學:影像探索歷史的創作與分析方法

2024年故事臺灣學院的「異色島」工作坊,由藝術家徐建宇擔任導師、臺史博研究員陳怡宏為研究指導,帶領8名青少年學員,在為期三天的共學課程中,透過大量的圖像查詢、探究、分享與討論中,以影像重探臺灣史。

工作坊先由導師與研究員為學員介紹以影像探索歷史的方法:陳怡宏研究員透過解析臺史博館藏的日治時期臺灣商業廣告海報,闡述如何從圖像分析發出,觀察視覺設計中的文化元素與商品訴求對象,進而發現民族性差異與人口組成現象,為大量圖像建立脈絡性的理解,並更進一步思考潛藏其中的意涵。導師徐建宇則提出「通過顏色閱讀臺灣史是否可能?」、「顏色如何作為切入歷史縫隙的一種方法」等相關思考,並以有效提問、取樣、年表關係與推理牆為探究方法,搭配資料查詢與圖像歸納,和學員一同尋覓藏身於圖像與圖像連結中的歷史。

以藍色圖像為歷史探究素材:圖像的大量查詢

接著學員開始在國家文化記憶庫找尋大量藍色圖像,並根據資料庫資訊,標上人、事、時、地、物後,除了資料查找之外,也輪流與組員分享自己搜尋到的圖像,以及連結自身經驗的思考。導師則根據實際找到的圖像,引導同學判斷素材的適切性,並從這些案例中提出後續篩選原則,譬如鎖定物件的時間、考量背後原因與重要性。

學員在與導師、助教的多次討論,以及大量的查找、筆記、分享與交換意見之中,這上百張圖像被逐步刪減與延伸,學員紛紛從自己感興趣的角度提出政治、事件、家庭、科技、工業、空軍、廣告、勞工、電影、繪畫等關鍵字,使原本看似彼此無關聯的圖像,逐漸產生交集。

藍色圖像的歸納與分類:全組共編推理牆

上百張藍色圖像現場製作成一張張實體卡牌,學員帶著卡牌,在工作桌上共編藍色圖像推理牆,在大量的討論中,原本看似相距遙遠的圖像被逐漸分類、歸納,並按年代排列。在導師、助教與學員的密集討論下,發現脈絡建構上欠缺的要素,於是學員再次回到國文庫查找資料,並發展出新關鍵字,加入推理牆以補充脈絡,使主題逐漸收斂與聚焦。

陳怡宏研究員也針對階段性探究成果給予回饋,指出歷史上的顏色都有其脈絡,鼓勵同學繼續從圖像中判讀基本資訊,以此推衍後續事件的發生。導師徐建宇也提醒學員除了物件的基本描述,更要發現藍色思維下隱藏的觀點。最後學員為每張圖卡釘上圖釘,以為節點,利用各色棉線串連相關圖像,形成錯綜交織的藍色圖像推理牆,並發展出政治、勞工與工業三大主題。

共學成果:推理牆、藍色圖像手冊

除了推理牆共筆之外,每位學員也各自從中挑選數張藍色圖像,搭配說明文字,進一步發展論述支線,製作藍色圖像手冊。手冊中按照個人關注角度差異,從政治、勞工與工業主題中,繼續發展出「藍色政治:權威或自由?」、「臺灣70年代左右,藍色=社會底層?」、「美援與藍色工業」等十項子題,看見在大主題的綜觀之下所衍生的微觀支線,以及學員藉由圖像的觀察與思辨,所開啟的創造性歷史詮釋。

最近更新:2024-10-12

回到頁首-ic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