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ading
跳到主要內容

單元二延伸閱讀:常民生活的歷史 by吳念真

#學習資源
#其他課程

看見臺灣故事系列線上研習——常民生活的歷史 by吳念真

本場研習邀請吳念真導演,以「常民生活的歷史」為主題,分享自己如何蒐集故事素材,並用自己的話說故事。導演一開始先提到,他常在思考「常民歷史在人生過程裡到底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?」現在回過頭看自己的學習歷程,他也提到小孩遇到好老師、小孩的生長環境都是很重要的事。

吳念真先從自己的生長環境開始說起,礦村是在黃金被發現後,由各地的人們聚集過來而形成;他從小看著村裡有來自各地的人,也有著各式各樣的故事。當時7、8歲的他,喜歡坐在村裡的大樹下聽大人講故事,大人們會談他們怎麼來這個礦村、為什麼來、這個礦村是怎麼形成的,從這些故事,得以理解自己的生活環境是如何生成的。

吳念真提到聽聞而來的故事累積多了以後,自己便開始有了寫小說的想法。像是他浪漫的爸爸,從嘉義搬到九份試圖掏金,後來一輩子定居在山城;他從爸爸的故事延伸成三部曲,試圖描繪三代人不同的理想和狀態——去九份打拼的這一代、在九份成家生子和小孩有著截然不同想法的二代人、隻身去臺北工作想辦法立足的下一代,這三代人的故事,也成為了《無言的山丘》、《多桑》、《戀戀風塵》的底本。

吳念真提到,小時候很多聽過的故事都是養分,每次被老師鼓勵,都是他寫文章成就感的來源。「以前唸書的時候,只要換一個國文老師,每交一篇作文,老師一定會問『你哪裡抄的?』」他也提到自己在1950年代出生,當時的學校氛圍比較封閉、老師也是較威權的角色,他總會成為那個被老師質疑的學生。但回顧自己見證到臺灣戒嚴與解嚴,這些聽到、看到、感受到的,也都成為了導演後來創作的素材,他分享:「很多外國人會問臺灣新電影那時候,為什麼很多創作者都要拍二二八、白色恐怖?我說那是因為以前要表達這些是不可能的,也是為了要尋找自己的根。」

歡迎你觀看講座影片,一起看看如何從常民生活中挖掘歷史與故事。

回到頁首-ic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