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場研習邀請作家朱宥勳,以「如果我也在那裡」作為講座核心,朱宥勳以自己過去融入歷史素材而創作的文學作品為例,分享我們在下筆前可以進行哪些思考,進而與歷史產生對話。
他鼓勵大家在面對史料時先試著提問「如果我也在那裡」,可能會發生哪些事、說什麼話、有哪些主觀感受,試著將自己置身於歷史情境,並換位思考、從自己關懷的事情來看看可能會發生哪些事。舉例來說,「日本時代日本人以低廉的價格收購蔗糖」是陳述史料,但如果帶入「如果我也在那裡」,便可以繼續追問「如果我是那個被收購蔗糖的農民,可能會有什麼想法?或如果我是糖廠員工、壓榨別人的日本人,可能會怎麼樣?」朱宥勳說,開始思考「如果我也在那裡」,我們就能從史料裡看到許多帶有人性、情感的故事,而這也是歷史轉換成故事的契機。
朱宥勳接著以兩個案例、三個小說作品來分享他在下筆前如何構思角色,及如何運用史料。案例一是《以下證言將被全面否認》,以臺灣史為底本,建構一個假想於未來發生的故事。〈台灣人⺠解放戰線備忘錄〉這篇作品改編白色恐怖的鹿窟事件,他帶入「如果我也在那裡」的提問,思考鹿窟村裡的左派是等待共軍渡海的一群人嗎?如果自己是其中一個共軍的內應,他會在市區做爆破行動嗎?還是會躲到鹿窟這個地方呢?在躲藏的時候,有沒有可能留下任何紀錄呢?看完文獻,朱宥勳開始去鹿窟實地踏查,也發現實地和他原先想像的落差,但也在現場感受到史料裡軍警選擇在佛寺偵訊的原因、鹿窟的地勢和人群分佈,而小說的故事情節與畫面也會在這過程裡逐步浮現出來。
接著,案例二以東南亞的異域孤軍後代作為題材,完成了〈南方的消息〉。朱宥勳開始蒐集孤軍的小說、人類學資料,從資料裡去挖掘第一手的人物細節,他在《借土養命》書中看到泰北孤軍為了不被共產黨統治而躲到泰北、緬甸,這些異域孤軍為了籌措軍費,和當地原住民打仗、在當地種毒品,以及和當地政府、美國政府交涉的經過。朱宥勳在找資料的過程裡,也同樣運用「如果我也在那裡」的提問——如果我是異域孤軍,在美國人來收購罌粟前,我會做什麼事?會不會為了賺錢,也用豆渣混入毒品來轉賣?如果不能販毒,我可能會去做什麼?
朱宥勳說,發想結合歷史的文學創作時會有兩種路徑,一種是看著史料或親自去田野,找到自己覺得有趣的地方;另一種是對特定題目感興趣,先決定了要寫哪個題目,再往下挖史料的過程。他在本場研習裡所舉的,便是從這兩種不同的路徑出發、發想的案例。
歡迎你觀看講座影片,一起來思考文學與歷史有哪些交匯的可能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