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場研習邀請高雄市立陽明國中歷史科的吳宜蓉老師,以「閱讀臺灣史」為主題,與大家分享多個不同視角的臺灣史故事,以及如果想說一個吸引人、動聽的故事,有哪些可以把故事說好的方法。
吳宜蓉從學校教科書開始談起,她先問大家「臺灣史從什麼時候才開始出現在學校現場?」她提到臺灣史在1998年後才開始出現在學校,其實非常年輕。對學生而言,從小學五年級開始接觸臺灣史,面對各個年代和歷史事件,在社會科中從這一年變成學生的大魔王;而對較年長的家長而言,很多大人未必有上過基礎的臺灣史,因此未必能回應學生的學習需求。到底臺灣史在學什麼?吳宜蓉先從六大歷史分期開始引導大家思考。為什麼原住民族被放在「史前文化」這個段落?大航海時代大概是幾世紀,當時還有哪些人來臺灣?戰後的「戰」,是在說第二次世界大戰,還是國共內戰?
接著,吳宜蓉提到「傳說」,她先從大家耳熟能詳的北歐索爾傳說開始談起,提到傳說故事內容如何回應社會的產業發展及人們的生活需求。再回到臺灣原住民族的神話,也有許多可連結原住民族社會制度的部分。吳宜蓉也舉鄭成功作為例子,她問大家「鄭成功對誰來說是民族英雄?」、「誰又會覺得鄭成功是通緝犯?」她從課本對鄭成功褒貶的轉變,提到不同時代如何看待像鄭成功這樣的角色,如過去課本把鄭成功描繪是第一個漢人政權,便未放入原住民族的視角;現在課本提到鄭成功的反清事蹟,不談「復明」可能也呼應了當代反共但沒有要收回大陸的思考。她說歷史老師的角色,就是在試圖帶著學生思考像鄭成功這樣的人物,當代的歷史課並沒有追求學生要背很多內容,而是培養學生養成多元寬厚的心胸,以具備換位思考的能力。
吳宜蓉分享她自己教學時的目標,是希望培養孩子具有「愛的能力」,這個能力包含有敏銳的眼光、有感性的視野,同時也涵蓋同理的能力。最後,她也分享「怎麼說好一個故事」,她分享五個步驟,包含確定受眾、焦點集中、用詞口語、畫面浮現、善用數據,這些步驟可幫助老師、學生更有脈絡的說故事,也讓故事有機會更動聽。
歡迎你觀看講座影片,一起看看臺灣史有哪些有趣的閱讀方式。